文化之约 | 笔墨深处是山河-九游会棋牌

 文化之约 | 笔墨深处是山河-九游会棋牌

廉政文化

文化之约 | 笔墨深处是山河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发布时间:2023-03-24    点击量: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同华

  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展出的作品。 清代项圣谟《榕荔溪石图》卷(局部)。



清代陈鉴、汪英福等作《鸿雪因缘图》册——《桃源问津》。 刘同华 摄

  没有哪个国家的绘画能像中国一样,把物与心、虚与实、形与神融合得如此深刻,从而呈现出体察人生、观照世界的哲思与深情。

  近日,国博书画展上新。一场以“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为主题的绘画展,通过精心遴选的馆藏五十余件创作于十五至十九世纪的山水画作精品,在春暖花开的时节,带领我们开启一趟明清绘画之中的山水行旅。

  壮美溪山共画图

  3月21日,北京中轴线网络视听文艺精品发布活动在北京钟鼓楼广场举行——用视听文艺形式描绘古都中轴线沿线古今样貌变迁图景。这让人们又一次把眼光聚焦在厚重庄严的北京风景线上。

  而在国博这次“明清绘画中的山水行旅”展览中,有一部重头戏就是“燕京八景”系列图。“燕京八景”是指北京地区的八景,最早见于金朝的《明昌遗事》,当时称作“燕山八景”。

  这里的景观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直到今天仍然是人们钟爱的旅游热地。比如就有代表北京起始的蓟为主题的“蓟门烟树”。

  “蓟门烟树”碑,立在德胜门外五里的土城边。关于历史上蓟门的确切位置,业界一般认为在今天的广安门一带。

  今天所能看到的古人吟咏蓟门烟树的诗文,最早可见于唐代大历年间诗人李益。李益生前曾在燕赵一带游历,写下一首七绝诗:“惆怅秦城送独归,蓟门云树远依依。”到了明代,姚广孝曾作《蓟门诗》:“云树依依接远丘,时看飞雨洒征裘。”明代大学者李东阳也有《蓟门作》:“蓟丘城外访遗踪,树色烟光远更重。飞雨过时青未了,落花残处绿还浓。”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明清的画家用不同的笔墨呈现出的“燕京八景”。应当指出的是,“燕京八景”的出现,对后来北京的风景点建设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现代园林设计对此也有不少借鉴、化用之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

  同样的,展览中还有表现江南早春的不少作品。其中,清代董邦达的《邓尉香雪图》轴格外引人关注,有不少观赏者在这幅画前流连驻足。

  邓尉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因东汉太尉邓禹曾隐居于此而得名。每年早春,邓尉山一带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所以得名“香雪海”,成为全国四大赏梅胜地之一,素有“香雪梅花甲天下”之誉。

  董邦达是清代雍正年间进士,曾入职南书房,才华出众,造诣全面,山水近学董其昌,上窥董源、巨然、黄公望。

  《邓尉香雪图》轴,以中国画独有的技法与神韵,描绘了邓尉山峰峦逶迤,太湖环绕,让人感受到雪海千顷、十里香风的景致。

  这正是中国绘画的高明之处,在虚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诠释出中国山川的无尽之美。

  所以,有观者留言:“在这个意义上,山水画已经不完全是山水画,更是文人雅士寄情的所在。画中的林泉高致,水远山长,暗喻着他们在精神世界里的追求和升华。”

  造物者之无尽藏

  对于山水画创作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即如何将外在的自然山水与画家的自身情怀共同纳入到作品之中。就此,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提供了全面而又特色鲜明的解答。这种解答,对“物”与“心”表现出了同等的重视,并无偏废;而将两者的契合无间,确定为了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展览中,有一幅明代画家郭纯的《赤壁泛舟图》轴,描绘的就是苏轼游赤壁的故事。“赤壁泛舟”,自苏轼以来,成为历代文人、艺术家反复吟咏、描绘的题材,比如金代武元直的《赤壁图》、明代仇英《赤壁图》、明代黄道周《赤壁泛舟图》,包括傅抱石也绘有《赤壁泛舟》,等等。

  “赤壁泛舟”题材之所以受“热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已经成为艺术家心目中的文化象征与精神寄托,正如苏轼《前赤壁赋》所说“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于是,在一片水光接天、万顷茫茫中,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都成为展现艺术家胸中丘壑的“造物者之无尽藏”。

  “应当说,中国画是极其特别的,它是一个有着特定指向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涵裹着丰富的信息与内容,如何理解这种意涵,决定着我们如何理解中国画。”对于怎样理解中国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谷卿告诉我们,首先,“中国画”是一个哲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它承载了传统文化中许多重要的概念和范畴;其次,中国画的用墨与用彩,具有独特的形式;再次,中国画在其发展历程中,派生出齐全的门类;此外,中国画还有一个与其他民族国家绘画艺术不同的特点和文化特性,那就是作为一种整体表现视觉艺术的形式,它能与诗歌、书法、篆刻等艺术“打成一片”并融摄后三者,从而开辟出一个与图画文本相对应的镜像世界和意义空间——这使得中国画的艺术表现力大为增强,更被赋予“民族性”的精神文化传统。

  这次展览中展出的清代四王的画作,就很好地体现了“民族性”的精神文化传统。清代四王,是指清朝初期以王时敏为首的四位著名画家: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

  四人画风接近,形成四王画派,雄踞画坛。他们既倡导法古,又不泥古,把前辈名家的技法融会贯通,形成各自的笔墨风格,境界不断升华,将中国画的笔墨水平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影响了后世三百余年。

  明清作为中国古代绘画的转型期,作品在精神意蕴表达、文化内涵呈现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延伸,文人以山水画作为人与自然沟通的媒介载体,绘出“徜徉于天地间”的情怀,在主体与客体融合相参中达到情与景的生发与升华。

  所以,有人评价说,笔墨深处,是无数前人的山河,也是他们的人生。

  天工人巧日争新

  在以往,我们往往会认为“高冷”的古书画,因为珍藏于博物馆中,轻易不能示人,无形当中与我们的生活有了距离。

  但是现在,在艺术与技术的创意合力下,包括古书画在内的许多珍宝,逐步以生动活泼的面貌走入今天的生活,甚至引发现象级传播。

  结合当下发生的活泼文化现象,谷卿告诉我们:“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曾凭借一张饶有趣味的海报打动不少尚未观影者,画面上一双筷子夹着一片腊肉,似是用餐前赏玩其‘色’的场景。不过仔细一看,腊肉并非真肉,而是一幅山水画的局部,山石及其皴痕被电脑技术由黑转红,看上去与肉片的纹理并无二致,一叶小舟荡漾在山石之下的空白处,犹是万里晴江,淋漓画意,袭人而来。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媒介,这种创意很好地抓住了最能代表中国意象的元素。”

  这不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体现?

  同样的,正在国博展出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历经十七年之功,涵盖了绝大部分传世的“国宝”级绘画珍品,成为汇聚中国古代绘画的文献集成。

  展览中特别展出了放大2倍的《千里江山图》长卷灯光特效图。借助数字技术,现场观众能够将千里江山一览到底。蕴含在作品中的社会风俗、时代风貌、人文情怀,通过具象的画面打动观众,在遍览绝代风华的同时,培育着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走去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

  让博大精深和生动活泼对接,让深厚沉雄和感性活跃对话。通过许许多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华文化的时空中,古与今的距离其实并不遥远,只要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讲述方法,传统是完全可以活在当下的。

  一切美好的事物是相通的,我们身上承载着共通的文化基因。在历久弥新的中华美学精神中,古人和今人的心境被连通起来,共同分享着如画山水、如诗心境,在文化和情感的共同体认中,感受着中华民族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分享着属于中华文化的美。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