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斯人”的出现-九游会棋牌

 漫谈“斯人”的出现-九游会棋牌

廉政文化

漫谈“斯人”的出现

来源:中华读书报     发布时间:2022-11-24    点击量:

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知识或内容,大家习以为常,可是细究起来却让人大吃一惊。《孟子·告子下》中有一段文字,讲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哲理,入选义务教育教材和大学文科古文阅读教材,并且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必背经典。作为课文,选文列举了一些古代圣贤的经历,即上古帝王舜从躬耕中起家,商代政治家傅说曾做过筑墙的泥水匠,周代名臣胶鬲曾经是鱼盐贩子,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的管仲曾有牢狱之灾,辅佐楚庄王成就霸业的孙叔敖也在荒僻的海边生活过,秦国名相百里奚一度在市井底层滚打摸爬,虽然他们人生起步平台不高、历经磨难最终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节选部分文字激励人奋发向上,生活中失意落魄或者遇到挫折的人往往会从中获得鼓舞、勇气和信心。再加上孟子文笔汪洋恣肆气势浩大,文章感染力强,激荡人心,动人神魄,选文也就成了广大中学生喜爱的名篇,入选教材课文中的大部分字句不少人早已铭刻于心。当人们告诉自己再熟悉不过的内容错误的时候,引发的惊讶真是难以想象。

日前,当人们获悉自己背诵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中“斯人”是错误的,正确的是“是人”,尤其是来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部的消息明确告知,自1961年入选教材后,孟子选段一直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版本(重庆日报报业集团移动新闻客户端“上游新闻”2022年10月27日公众号文章)。通过微博,教育部统编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声明,语文教材没有改动,本就是“是人”,“语文统编教材所选的都是权威版本,不可能随意改动”。由此出现的质疑、惊讶、错愕,种种心情不一而足,甚至有人疑心集体记忆出错,戏称一种曼德拉现象。那么这种非常诡异的“曼德拉效应”是如何出现的呢?

的确,如同温儒敏所言,无论《孟子译注》还是《四书章句》,选段中文句是“是人”,《十三经注疏》(汉代赵岐注),同样是“是人”,并非“斯人”。作为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在中华传统文化形成发展史上影响深远,长期以来虽然有个别字句的不同,然而在《孟子》一书中,只有“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并不存在“斯人”的版本。入选教材,自然以《孟子》一书为底本,因而一般情况下,教材中不会出现“斯人”的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列举的一些教材,似乎无可置疑地表明了这一点。假如教科书中没有这种错误,何以它会出现,偏偏又烙下如此深刻印迹?

带着这个疑惑,在翻阅文献过程中,不经意发现曾经的教辅中,有记忆中的内容。郭志超、唐昉编《初中语文古代诗文解释》(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有孟子这篇选文,题目就叫《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这本教辅,目录列出选文题目,如《曹刿论战》《唐雎不辱使命》《〈论语〉八则》《公输》《愚公移山》等。孟子的这篇在第五篇,无论题目和正文内容都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般而言,教学辅导用书紧扣教材,依据前言,“《初中语文古代诗文解释》共选入古代诗文五十七篇,其中包括了一九八一学年度使用的全日制十年制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散文、小说,还根据初中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增选了古代诗文若干篇,顺序基本上按时代先后排列”。这57篇中,由于孟子这篇自从1961年就入选教材,故而不属于增选内容,1981年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学语文教材中,选文用的是“斯人”,不是“是人”。这篇课文,在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的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用的是“是人”,题目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针对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材料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议论教学法”的典范篇目,作为课文文字出现的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李铣《教师必读》下《教学环节、方法与学习能力的培养》,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84页)。在执教40多年的语文教师张志善的著作《中学语文教学管窥》(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页)中,课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解读文本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由此可见,在教材系统中,孟子这篇选文不仅有字句上的不同,而且题目也有不小的改变。相对于字句的不同,题目变化更大。大部分人的记忆并无错误,即使“斯人”是错误的,责任也不在于这些记错了的人们。就文字含义而言,“是”与“斯”都有近指代词的含义,没有区分度,在孟子文章语境中,二者意义一样,无论使用哪一个都不影响选文的文意和语气表达。

尽管孟子这段文字久负盛名,然而无论民国还是当代,许多著名学者也还是记错用错,将“是人”用作“斯人”。蔡元培在《中国伦理学史》专门论述孟子伦理思想时,引用孟子的话竟然用的也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21页)。邹韬奋讲述不要在困境中自馁,引用孟子的话也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韬奋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3页)。季羡林《漫谈伦理道德》一文在讲述孟子的天道观念时,用的是“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我从东方来》,中国纺织出版社2020年版,第180页)。同样的情况出现在版本文献学家来新夏的《战备疏散话“老插”》一文中(《问学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1页)。

再往上追溯,古代也有“斯人”的用法,虽然不多见,如明代何孟春引《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何孟春《余冬录》卷四十八《懿行》,岳麓书社2012年版,第493页)。可见,虽然《孟子》书中使用的版本唯一,是“是人”,并无“斯人”,一般情况下人们也不会用错,但是由于字义的相同,偶尔也有“天(之)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错误用法。仅仅从版本意义上说,幸亏教材发现了错误并予以纠正,虽然这也不算什么大错,错误原因也许并非自己一手造成,通常而论,“斯人”用语的出现离不开当时通用的语言环境。当然,对于从事古代文学或相关专业研究的人来说,阅读古籍,使用古籍,还是要多看原始文献,减少轻信和盲从。(张立敏)

网站地图